肥城才華勞務公司15588547788潘:
對于日本來說,開放外籍勞工,實在是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”,但是作為二戰以后一直拒絕外籍勞工,靠“自力更生”富強的日本,終于放棄了“猶抱琵琶半遮面”,能夠堂而皇之地議論并準備接受外國勞工,猶如第二次“黑船來襲”,因此,也有日本媒體在發布這一消息時,干脆將它與當年的“推倒柏林墻”相提并論。
近期,安倍晉三首相在第8次經濟財政咨詢會議上表明:有關具有一定的專門性和技能,能馬上能接手的這部分外國人人才,創設一個新的以“就勞”為目的的在留資格,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,以這個為目標,將正式寫入“骨太方針”。
媒體給出了具體的數值與時間表:將于2019年4月,針對人力嚴重短缺的建筑、農業、住宿、看護、造船等5大行業設定新的在留資格,以吸納更多的外籍勞工,隨著放寬外籍勞工在日本的工作條件,力爭在2025年之前,日本能夠吸引逾50萬名外勞就業。
在目前,無論是旅居日本的外國人族群、獲得高度人才特別待遇、在日外國留學生說,或者已有的在日外國人就勞者中,中國人占據了多個第一,因此,開放外籍勞工,這也是中國人、中國媒體最關注也是感興趣的,許多人也從中嗅出了商機。
“骨太方針”:引進外籍勞工
近期,日本幾家主流媒體報道了《經濟財政運營與改革的基本方針2018》(原案)即“骨太方針”中最讓人“瞠目結舌”的內容:擴大接納外籍勞動者。共同社說:“日本政府5月29日基本決定,以人手嚴重緊缺的5個行業為對象,新設就業在留資格。該方針將寫入6月敲定的“骨太方針”,最快于今秋向臨時國會提交《入管難民法》修正案。”同一天的《日本經濟新聞》報道說:“政府正在討論的新外國勞動者接收政策草案。其特點是允許不擅長日語的人赴日工作,接收廣泛領域的勞動者。日本政府設想到2025年前后,在受到勞動力短缺困擾的建筑和農業等5個領域,允許超過50萬人就業。由于日本經濟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,單純體力勞動領域將事實上面向外國人開放。”
日本人口持續減少 勞動力緊缺
讓日本政府終于頂住壓力,轉變方針的最后“一根稻草”,顯然就是日益嚴重的日本“少子高齡”化社會,人口持續減少,一些基礎領域勞動力緊缺,讓許多人憂心忡忡。日本產業界和一部分學者早就向政府呼吁,開放外國人勞動力市場。近年來,日本政府小心翼翼地開始邁出“變相”開放的第一步:如完善技能實習生制度、積極支援留學生畢業后在日就職、制定高度人才居留制
肥城才華勞務公司15588547788潘:
度、逐漸開放在介護領域的外國人資格考試等,但是“遠水救不了近火”,蹣跚的步履,顯然跟不上“勞動力緊缺”的急速變化。
今年4月13日,日本總務省發布了截至2017年10月1日的人口預測,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日本總人口為1億2670萬6000人,比2016年減少22萬7000人,連續7年減少。而外國人過去1年的凈流入人數創歷史新高,達到14萬7000人。旅居在日本的外國人口達到205萬8000人,首次突破200萬人,外國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1.6%。其中高端人才和外國技能實習生流入正在擴大,彌補了因年輕階層減少而逐漸缺乏的勞動力,其優勢正不斷顯現。
外國人勞工不斷增加 實力顯現
同樣,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表明,截至2017年10月,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人數為127萬8670人,同比增加19萬4901人,增幅高達18%,刷新歷史最高紀錄。不少企業一直困擾于人手不足,近年來開始著手接納外國人,數據顯示較3年前激增約50萬人。在增加的外國人中,增幅最大的,一是年輕的留學生打工者,達到25萬9604人(增幅達24%);二是“技能實習生”有25萬7788人(增幅達22%)。而外國勞動者中,以中國人最多,為37萬2263人,占總人數的29%。
日本媒體在報道這項統計數字時,用的標題就是《外國人勞動者128萬人,過去最多,外國人需求更高》。報道說,雖然日本政府積極推進引進與確保擁有高度專業知識的外國人,但實際上增加的,卻是以低工資從事單純勞動的外國人人。統計數據還顯示,雇用外國人的公司有19萬4595家,其中員工不足30人的小規模企業占58%。
修改《入管法》 新設5年就勞簽證
日本政府很顯然感覺到,再如此“因循守舊”在開放外籍勞工方面,不強行撕開一個口子,日本這艘巨輪將不斷傾斜,慢慢下沉。6月5日經濟財政咨詢會議公布的“骨太方針”第4章中便寫到:以小規模事業者為首的中小企業人手不足日益深刻,有可能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基盤的持續可能性形成阻礙,因此有必要構造接受有專門技能、能馬上投入使用的外國人人才的制度。
政府的“骨太方針”還是比較“靦腆”,全文沒有明確表明“外國人勞動者”、“外籍勞工”,用的還是“接受新的外國人才”這一曖昧說法。但所有的媒體,都是直接點明這次日本政府轉變方針,接受的就是“外國人勞動力”。
具體地說,新方針將修改《入管法》,設置最長5年的新工作資格的方針,外籍勞工的對象為農業、建筑、住宿、護理和造船5個領域。雖然政府表示對象是“具有必要專業技能與日語能力的人才”,但似乎可以說是在迄今實際上不被允許的所謂“單純勞動領域”,讓就業成為可能的一次政策方針轉變。
《日本經濟新聞》更做出詳細解讀:從2019年4月起,以建筑、農業、住宿、看護、造船5個領域為對象,日本將新設置“特定技能評價考試”(暫稱),通過考試即可獲得在日工作資格。各種行業的業界團體將根據國家要求的標準,設計并實施日語和技能考試。在日語能力方面,新資格考試原則上將日語能力的基準定為“N4”(日本語能力測試N4),屬于“基本上能理解比較緩慢的會話”的水平。
一方面,建筑和農業領域表示“不要求達到N4”,不擅長日語的人員也將接納。例如在農業領域,只要能理解“拿除草劑來”等提問,選出符合問題的照片即可接收。
借助這些舉措,日本政府力爭到2025年之前在上述5個領域接收超過50萬人。
肥城才華勞務公司15588547788潘:
有不安有擔憂 更有無限商機
針對日本政府的開放接受外國人勞工的方針大轉變,包括出席經濟財政咨詢會議的許多民間成員,都對此持歡迎態度,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、服務性行業、農業建筑業界等奔走相告,希望有更多的“新生力量”來彌補業內的人手緊缺。據報道,在建筑領域,到2025年預計日本將出現78-93萬人左右的勞動力缺口,計劃合計確保30萬人;在農業領域,由于老齡化,到2023年日本預計缺少4.6-10.3萬名勞動者,將通過新資格來接收2.6-8.3萬人。
但是,新政也帶來不少“不安”與“擔憂”的聲音,在執政黨內部,有人擔心“這有可能導致移民政策”;也有媒體認為,日本政府推出新的在留資格,吸引更多外籍勞工的機制,雖然較之前有所進步,但對比國際標準仍然滯后。為吸引更多外籍勞工選擇在日本工作,日本政府完善吸納外籍勞工的相關事項迫在眉睫。
在歡迎與擔憂之間,有不少人慧眼看“商機”。有一些日本人及在日中國人表示:日本正式已經外籍勞工機制,特別是在農業領域,以前是靠外國人研修生、技能實習生幾年一換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困境,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地接受外籍勞工,如果有中國人來日本從事農業就勞,憑借著熟練的技術、吃苦耐勞的精神、不斷鉆研的韌勁,完全可以從單純的勞動找到“商機”,將日本的農副產品、畜牧業產品,以及魚類加工產品的生產與加工,轉化為無限的商機,把事業做大。
一個需要大量的勞動者,一個愿意來日本“開拓”,雙方一拍即合,因此,是不是可以這樣說,外國人勞動者是拯救日本中小企業人手短缺的“救世主”。